追忆对越作战老兵梁英瑞:73年入伍喷火兵,立功不要复员不走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2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,梁英瑞抱着炸药包,冲向敌人暗堡,用身体顶住爆炸,打开了部队冲锋的通道。

他是一名喷火兵,曾经立下赫赫战功,但却执意不复员、不退役。究竟是什么经历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,他又为何愿意留在战斗前线?

梁英瑞是家里的主要支柱,从小就承担了不少责任。虽然小时候个子瘦小,无法搬动重物,但他却从不退缩。

父亲提到:“英瑞精神很好,这孩子未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。”

村里的长辈在提起他童年往事时,常会不自觉地引用“人穷志不穷”这句话。

小学毕业后,他就开始帮助家里务农,但这并未妨碍他学习和写字。家中能找到的旧书,他都会抽空翻阅一遍。

后来村子里征兵,梁英瑞自告奋勇报名。邻居劝道:“当兵可是很苦的,搞不好还得上战场!”梁英瑞回应说:“怕苦有什么?我们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,出去干点事总比待在家里强。”

1973年,19岁的梁英瑞身穿军装,被分配到一师,成为了一名喷火兵。

喷火兵的工作非常艰巨,他们需要扛着几十斤重的喷火器,冒着敌人的枪口威胁,还要勇往直前。

他的性格比较固执,训练时非常努力,每当教官列出表现优秀的人员时,梁英瑞总是名列前茅。

喷火器的使用技巧十分复杂,若操作不当容易造成误伤。梁英瑞不断练习,教官只需讲解一次,他便反复实践十次。后来,当其他队员在使用喷火器时出现问题,梁英瑞也能协助解决。

在一次实弹演习中,使用喷火器时,一个小火苗溅到了自己的手上,导致出现了一片水泡。

梁英瑞低下头轻轻吹了吹,然后又继续训练。连长见状便问他:“有没有疼?”梁英瑞回答:“还好,只要练得好,战场上才不会出问题。”

1975年,梁英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连队的士兵们都说,这个年轻人平时沉默寡言,但在工作中表现出色,不喜欢炫耀,每当有好事发生时,总是优先考虑战友。

一次连队发放新棉被,梁英瑞发现一位老战友的被子破损了,便悄然将自己的旧被子替换给他。

连长询问时,梁英瑞故作不解,说是老朋友自己搞错了。

虽然别人都嘲笑他“傻”,但他依然一脸严肃地说:“大家都是兄弟,谁用起来不是一样?”

最近,梁英瑞成为了连队的“精神支柱”,大家都认为,有什么困难,只要找英瑞,就能安心许多。

1979年初,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,梁英瑞所在的第一师接到了命令,向广西边境集结,以准备发动进攻。

部队出发的那一天,梁英瑞仅携带了一封家书。信中写道:“爸妈,我已经去前线了,国家需要我们,我作为党员,自然义不容辞。”他没有提到危险,也没有谈及辛苦,只表示自己会努力工作。

越军在边境地区建设了许多隐秘的碉堡和火力阵地,借助山地的优势,不断阻挡解放军的推进。

梁英瑞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一项任务,必须攻下六号和七号高地。

战斗异常激烈,越军用重机枪和火箭筒封锁了山道,使得进攻高地的部队一时间难以突破。

梁英瑞自告奋勇,率先用喷火器冲锋在前。

任务是摧毁敌人的火力点,以掩护后续部队的推进。梁英瑞低头弯腰,一步一步地向前走,喷火器的烈焰将越军的暗堡化为灰烬。身后的战友们高喊:“英瑞,勇往直前,太精彩了!”

战斗结束后,梁英瑞瘫坐在地上,耳边透出连长的声音:“梁英瑞,你做得很好!”他微微一笑,但手却不停地颤抖,背上的喷火器重得仿佛压着一座山。

战斗的间隙,连队里来了位政治处的干部,他问道:“英瑞,你这一战表现出色,家中也遇到困难,这次战斗结束后,可以申请复员回去。”

梁英瑞抬起头,摇了摇头:“我不想离开。我还年轻,可以再拼几年。战斗还没有结束,我要是走了,这些兄弟该怎么办?”

干部笑着说:“很好,我们正需要你这样优秀的士兵。”

几天后,部队接到了新的指令,前往攻打“五四三”高地。这场战斗更加险峻,越军的火力更为猛烈,防线也愈加坚固。梁英瑞表示:“越是困难,就越要勇往直前。”

这句话成为了他最后的誓言。

1979年3月2日,战斗进入了关键阶段,我军需要夺取“五四三”高地,而越军的暗堡则如同钢铁般坚固,牢牢阻挡了部队的进攻。

山坡上的机枪持续发射着火舌,密集的弹雨让山脚下的空旷地带化为死亡之地。

部队屡次发起攻击,但都被镇压下去,连长焦急得嘴唇都咬破了。梁英瑞盯着前方的火力点,愤怒地用拳头砸在地上:“谁能摧毁那个碉堡,我们就能够冲过去!”

暗堡的地理位置十分险恶,藏匿于山腰的岩石之后。射击孔狭窄,守军在开火时踪影难寻,而四周则布满了地雷。

要想摧毁它,必须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坚持,靠近射击口,将炸药包放进去。

梁英瑞站出来,对连长说道:“让我来,我是党员,这件事我来负责。”

连长愣了一下,紧握住他的手臂:“英瑞,这项任务太危险了!”梁英瑞微微一笑:“部队如果无法上前,那也是死路一条,总得有人去拼搏。”

说完,梁英瑞弯下腰,抓起一个炸药包,然后冲了出去。

身后的战友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,连呼吸都屏住了。越军的机枪火力愈发猛烈,子弹在地面激起阵阵飞溅,尘土和石头四散而起。

梁英瑞行动迅速,灵活地向左躲避、向右闪避,利用山坡上的石块作为掩护,逐步逼近暗堡。

距离逐渐缩小,机枪声愈发刺耳。梁英瑞刚爬到离暗堡不到十米的地方,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腿,他的脚下一软,重重地摔倒在地,炸药包也从怀中滑落了出来。

战友们见到这一幕,纷纷焦急地呼喊:“英瑞,快回来!快回来!”

梁英瑞没有停下来,他用手肘撑起身体,紧咬牙关继续向前 crawl。腿上的鲜血渗满了大地,但他依然强忍着疼痛,朝着暗堡逼近。

越南军队似乎意识到了他的意图,因此增强了射击的强度。

子弹像雨水般落在他周围,石头被打得粉碎。梁英瑞趴伏在地,双手保护着炸药包,拼命向前拖动自己的身体,每移动一寸,都需耗尽全力。

终于来到了暗堡的面前,仰望射击孔,然后抬起手,将炸药包塞了进去。

炸药包正好被卡在射击孔中,越军的守卫们拼命想将炸药推出去。

梁英瑞意识到,如果炸药被推出射击孔,部队的冲锋将会再次失败。他喘息着,尽全力最后一次双手牢牢撑住炸药包,用自己的身体压在其上。

“轰——”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,暗堡化为乌有,越军的机枪立刻失去了声响。

战友们在看到爆炸的瞬间,立刻高声喊道:“冲啊!”全连士兵借着火力点被消灭后的空隙,一口气冲向了高地,将敌人压制住了。

战斗结束后,连长和士兵们在爆炸现场找到了梁英瑞。

尽管身体因炸药的冲击波变得支离破碎,梁英瑞依然保持着抱着炸药包的姿势,静止不动。

他以自己的生命,为战友开辟了一条生死之路。

当消息传达到指挥部时,师长沉默了很久,然后缓缓站起,向梁英瑞的名字敬了个军礼:“英雄!”

战斗结束后,梁英瑞被追授为“战斗英雄”。

《解放军报》在战地专刊中称其为“新时代的董存瑞”,并号召全军学习他的榜样。

梁英瑞的名字被载入战史,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之一。

在梁英瑞的故乡广东化州,他的英雄事迹在村庄和街道中广为流传。

村民们纷纷称赞道:“梁家涌现了一位伟大的英雄!”乡政府为了纪念他,树立了一座碑文,讲述他的传奇经历,并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怀念。

每年的清明节,村中的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到纪念碑前进行悼念,并讲述他的事迹。

孩子们听后,都忍不住问:“梁英瑞叔叔害怕死亡吗?”村里的老一辈总是说:“当然怕!人都会惧死,但他更在意连队的失败,更担心战友的性命。他为了他人,才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。”

梁英瑞的连队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荣誉室,馆内展示着他的遗物和事迹介绍。

战士们在每次训练之前,都会来到这里,聆听老班长分享的故事。

有人认为,战场的记忆与现在已相距甚远,但梁英瑞的精神始终在连队中延续着。

多年之后,有战友回忆起他时提到:“英瑞这个人很诚实,承诺的事情必定会去做。他说过‘我是党员,我就得上’,并且真的付诸行动,这样的人,我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。”

今天的和平得益于像梁英瑞这样的普通人,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此付出了代价。

他们并没有太多华丽的经历,也没有留下什么震撼人心的言辞。然而,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,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却成就了传奇。

家书依旧保存于档案中,结尾写道:“爸妈,我很好,请别担心我。等战争结束后,我会回家的。”

虽然他没有回到家乡,但却变成了那里和祖国的骄傲。